2014-04-14 來源:《廣東建設監理》編輯 高峰
一、監理企業發展和轉型背景
監理制度引入中國工程建設領域發展25年來,從試點、推廣到寫入我國《建筑法》走過了一段曲折艱辛的發展歷程,從目前情況看,在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過程中,已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程監理體系、標準和制度,客觀地評價,中國監理行業雖然還有很多方面亟需規范和提升,但在確保工程質量、安全、投資等關鍵工作上,發揮了無以替代的作用,置身于世界第一大建筑市場,6600多家同質企業,72萬余名專業技術人員這樣一個大行業,如何擺脫白熱化監理同質低位競爭,向產業鏈高端轉型,就成為了監理企業必須思考的緊迫話題。
二、監理企業發展環境分析
(1)監理現有市場空間狹小
由于我國固有的國情,現階段工程建設全過程管理服務被分割。前期決策階段的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等工作須由國家發改委頒發的具工程咨詢資質的工程咨詢單位承擔;實施階段的招標投標工作,須由有資質的招標代理機構、工程設計單位或者業主承擔;實施階段的合同管理工作則由工程監理單位承擔。還有一些項目的造價控制已轉由專門的造價咨詢單位承擔,致使很多監理服務被局限在施工階段,甚至被局限在質量控制、進度控制和安全管理等某些責任重大方面的監督管理。某些項目由于監理范圍與施工承包范圍不一致,致使監理工程師不能通過系統的管理來對工程建設進行有效的控制管理。
(2)監理責任權利失衡
隨著有關法律法規的出臺,監理單位除原有責任外還承擔了安全管理的連帶責任。從工程建設的完整性來說,監理責任在工程安全管理方面的外延是合適的。但在司法界,由于責任界定不清,監理的安全責任被無限擴大,有關部門對監理處罰不當或處罰過重的案例日益增多,一些監理人員甚至被追究刑事責任而鋃鐺入獄。在工程建設領域的各類注冊工程師中,監理工程師的收入處于墊底位置,遠低于設計人員。低收益、高風險,不僅嚴重挫傷了監理人員的積極性,還致使業內一些高素質人才流失嚴重。
(3)工程監理市場競爭激烈
自實施建設監理制以來,全國各地監理單位如雨后春筍般冒出,水平良莠不齊,為了企業的利益而生存,參與投標競爭的監理單位行為不規范,如低于成本競爭,圍標、掛靠等違規行為屢見不鮮,造成多年來監理費收費水平停滯不前,甚至有倒退的現象,監理人員的收入水平低下,無法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事監理工作,監理水平難以提高。
另外,有些業主單位,總認為監理介入后會削弱自己的權威,覺得是自己投資搞項目,為什么要找個管家呢,但礙于國家的法規又不得不找家監理走走過場,幫自己管管工程質量和安全,其他經濟權則自己牢牢控制。
(4)監理從業人員普遍缺乏繼續教育,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
許多監理從業人員長期在工地現場,只重視實踐而忽視對理論知識的實習,視野狹窄,素質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雖然大部分監理單位已經通過旨在提高監理服務質量的IS09000質量管理體系,對從業人員提供的服務質量有監督,但明顯缺乏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的教育培訓和技術支持力度。企業普遍缺少綜合管理、經濟、技術、法律等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而且監理單位提供的服務雷同,管理模式雷同,缺乏核心競爭力。
(5)監理人才匱乏,難以滿足發展需要
監理企業行業地位日益下降,再加上監理服務費取費低、工作壓力大、風險高等諸多因素,造成監理行業大量優秀人才轉行至設計、施工、房地產等行業,監理企業人員流失嚴重,青黃不接,多年來,施工階段監理工作的性質,以及崗位職責的細分,使得監理企業人員綜合能力不強,缺乏既懂合同和經濟,又懂工程技術的綜合性人才,難以滿足轉型業務發展的需要。
(6)監理地方限制, 阻礙企業發展
目前, 不少省市, 為了地方利益, 限制外地監理企業進入當地市場, 監理企業在外省市發展, 須在當地行政區域范圍內設立分支機構, 辦理工商注冊、稅務登記,并辦理備案,否則不能承接監理業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發展。
三、監理企業發展和轉型機遇
2014年是新一輪改革的開局之年,監理行業的改革風起云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消除市場壁壘,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低化,為監理企業調整資源結構、向高端轉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四、監理企業轉型的方向和路徑
從目前看,小型監理企業受其資質、資源、規模、業績、管理、技術、人力、財力等綜合實力的限制,不具備向高端轉型的條件,仍應立足發展施工階段監理業務,為業主提供現場施工監控服務、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嚴禁和懲處各類違法實行優惠政策行為,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此舉必將大大改善中小監理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對于大中型監理企業,借助其自身的綜合優勢,通過收購其他小型企業、吸納高端管理技術人才、擴大企業資質等方式,逐步向產業高端轉移不失為最佳選擇。
現階段監理企業向產業高端的轉化策略、首先應著眼于延伸產業鏈條,把工程監理咨詢業務向工程前期和后期延伸,開展規劃咨詢、設計咨詢業務,或將施工監理與這些業務捆綁,開展工程建設全過程咨詢。再進一步,可引入項目管理與施工監理一體化服務模式,對應承包商的項目法施工,組建類似于代業主的服務機構—項目管理團隊,受業主委托,為工程項目提供全過程、全方位、一條龍的管理服務。團隊內部將原來定義的項目管理和工程監理機構合二為一,由項目經理總負責,統一領導、統一指揮。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管理層級部門和流程、手續合理壓縮,管理指令傳遞距離和時間明顯縮短,最終體現到管理執行力大大提高。隨著咨詢企業項目管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工程項目管理市場的需求也將隨之增加,專業化的項目管理服務將大有可為,而施工階段監理只作為項目管理的部分工作或階段任務。
大中型監理企業向高端業務轉型,既是企業發展戰略的一種選擇,也是行業水平提升的一種表現,更是市場需求進化的一種必然。相信在政府和監理協會的大力支持和專業指導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結合行業特點和自身實際,針對不同的市場,通過不同的渠道,運用不同的方式,從當前勞動密集型、人力資源密集型的企業,轉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時代的高技術企業,在推進企業向著更強、更高、更遠發展的同時,帶動監理行業走出困境,邁向光明美好的未來。